自2017年第一场“美术教育大家谈”至今,“上美讲堂”作为上海美术学院师生共同的第二课堂,伴随上美学子携手共进六个年头。2023年伊始,冯远、李超、王敏、俞晓夫、庞茂琨、丁宁、保科丰巳、殷双喜、杭间、赵民等业界大咖在此开讲。
讲座现场。
(相关资料图)
日前,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在“上美讲堂”讲述了“世界著名美术馆的新生态”。他通过世界著名美术馆案例,介绍了历史建筑、教堂建筑、名人故居、废墟遗址、工业遗址、学院空间和城市新地标等七种美术馆的不同形态,探讨国际著名美术馆如何整体性保护优质的艺术资源,衔接历史与未来,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生态关系,实现新的历史时期的转型与发展。
李超认为,“美术馆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合作平台,所有美术馆都面临着与时俱进、更新的命题。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同样要回应这一课题。”为此,上海美院提出了“为城市、为人民、为艺术、为生活”的理念,把未来的艺术教育全方位地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为上海这座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美育的环境,而其中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博物馆纳入服务体系。李超期待,学院借鉴一些合理的、先进的国际案例,利用自己学科创新的资源形成一种优秀的、前沿的学术梯队,调动学院内外中青年长江后浪的作用,以团队方式践行、实践社会美育项目,努力为上海建构国际都市艺术的中国坐标,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
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agi)会员王敏,在“上美讲堂”表达了他对未来设计的展望。“设计是创造历史的重要工具。”他从chatgpt出发,回顾现代设计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发现新技术对于现代设计的深层影响,透视设计风格形成背后的技术因素。
徐冰《天书》
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在“上美讲堂”讲授了后现代主义。“例如徐冰的《天书》《凤凰》,丁乙的《十示》等,这种用国际性、当代性的语言来展示中国的传统符号,强调了民族本源的东西和世界对话的方式,值得借鉴。”
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保科丰巳在“上美讲堂”分享了他对环境与艺术的思考。从意大利的未来派、俄罗斯的构成主义、欧洲的达达艺术、墨西哥的街头壁画,到美国的“美国联邦美术计划”,艺术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走向环境、走向大众的趋势。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殷双喜在“上美讲堂”介绍了明清时期西方写实油画在中国最初的发展历程和清末民国的美术教育情况,梳理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并阐释了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深远影响。
据介绍,“上美讲堂”每年计划开设六十至一百场学术活动,活动包含专题讲座、工作营、阅读展览等多种形式,现已贯穿上海美术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体系。2023年,上美讲堂将邀请北京奥申委陈述报告多媒体总策划、华文字库创始人黄克俭,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陈平,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责任教授王林,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曹意强等专家学者开讲。
本文作者:李君娜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图片编辑:苏唯